1. 滄源旅游地圖
本數(shù)據(jù)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jié)果以百度地圖最新數(shù)據(jù)為準。
駕車路線:全程約637.8公里
起點:昆明市
1.昆明市內(nèi)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fā),行駛60米,左轉(zhuǎn)
2) 行駛20米,右轉(zhuǎn)進入吉安街
3) 沿吉安街行駛50米,右轉(zhuǎn)進入和諧路
4) 沿和諧路行駛750米,左轉(zhuǎn)進入春融街
5) 沿春融街行駛1.4公里,右轉(zhuǎn)進入春融西路
6) 沿春融西路行駛1.0公里,朝石龍路西/興呈路/昆玉高速方向,左轉(zhuǎn)進入石龍路
7) 沿石龍路行駛460米,左轉(zhuǎn)
8) 行駛5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上匝道
9) 沿匝道行駛8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昆磨高速
10) 沿昆磨高速行駛3.6公里,朝G56S方向,稍向右轉(zhuǎn)進入杜家營特大橋
11) 沿杜家營特大橋行駛1.6公里,直行進入南繞城高速
12) 沿南繞城高速行駛19.2公里,朝安寧/海口/G320方向,稍向左轉(zhuǎn)上匝道
2.沿匝道行駛470米,直行進入杭瑞高速
3.沿杭瑞高速行駛244.0公里,在板橋/前所/水目山出口,稍向右轉(zhuǎn)上匝道
4.沿匝道行駛390米,直行
5.行駛330米,直行進入滬瑞線
6.沿滬瑞線行駛10.1公里,右前方轉(zhuǎn)彎
7.行駛8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
8.行駛60米,朝彌渡方向,稍向右轉(zhuǎn)上匝道
9.沿匝道行駛230米,直行進入祥臨公路
10.沿祥臨公路行駛186.3公里,直行進入西景線
11.沿西景線行駛20.9公里,直行進入羊耿線
12.沿羊耿線行駛117.5公里,朝滄源方向,稍向左轉(zhuǎn)進入金旺路
13.沿金旺路行駛2.7公里,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耿滄二級公路
14.沿耿滄二級公路行駛22.6公里,右后方轉(zhuǎn)彎
15.行駛210米,過勐省大橋,進入勐建線
16.滄源佤族自治縣內(nèi)駕車方案
1) 沿勐建線行駛2.9公里,右轉(zhuǎn)
2) 行駛590米,左轉(zhuǎn)
3) 行駛100米,到達終點
終點:勐省鎮(zhèn)
2. 滄源 旅游
云南省有西盟佤族自治縣和滄源佤族自治縣
西盟佤族自治縣隸屬于云南省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西部的阿佤山區(qū),地跨東經(jīng)99°18′至99°43′,北緯22°25′至22°57′之間,其東、東北、東南部與瀾滄縣接壤,南部與孟連縣相接,西、西北部與緬甸聯(lián)邦共和國山水相依,國境線長達89.33公里,縣城駐地距省會昆明864公里,距思茅293公里,境內(nèi)東西橫距40公里,南北縱距60公里,總面積1353.57平方公里。轄5個鎮(zhèn)、2個鄉(xiāng),縣人民政府駐勐梭鎮(zhèn)勐卡路1號。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西盟佤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87291人。
西盟佤族自治縣糧食作物以水稻、旱稻、玉米為主,主要經(jīng)濟作物有茶葉、咖啡、甘蔗、米蕎等;工業(yè)形成了水力發(fā)電、采礦冶煉、建筑材料和農(nóng)副產(chǎn)品加工為主的產(chǎn)業(yè)體系;旅游景區(qū)有勐梭龍?zhí)?、木依吉神谷等?/p>
滄源佤族自治縣隸屬云南省臨滄市,位于臨滄市西南部,地處東經(jīng)98°52′~99°43′,北緯23°04′~23°40′之間,滄源俗稱阿佤山區(qū),也稱“葫蘆王地”,北鄰耿馬縣,東接雙江縣,東南與瀾滄縣相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撣邦第二特區(qū)勐冒縣和南鄧特區(qū)接壤,國境線長147.08公里??偯娣e2446.43平方公里。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滄源佤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160262人。
滄源佤族自治縣地勢北高南低,屬亞熱帶低緯山地季風氣候,轄4個鎮(zhèn),6個鄉(xiāng),政府駐勐董鎮(zhèn)。滄源佤族自治縣全境屬國家二類開放口岸,是云南連接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門戶之一,是祖國面向西南沿邊對外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最前沿窗口。
滄源佤族自治縣境內(nèi)有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區(qū)、滄源葫蘆小鎮(zhèn)、司崗里崖畫谷景區(qū)等景點。2019年,滄源佤族自治縣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示范縣。2020年3月,滄源佤族自治縣獲得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
3. 滄源民宿有哪些
一、北海濕地
一聽這名字,就感覺全身愜意。北海濕地長著很多葦草,這些葦草一排一排的,泛舟湖面,就猶如置身于大草原上一般,只不過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大草原。這種美妙的體驗很難形容。特別是在四月份左右,蘭花開遍北海,美不勝收。
二、熱海風景區(qū)
騰沖是中國三大地熱區(qū)之一,溫泉面積之廣,泉眼之多為全國之最,其中又數(shù)熱海溫泉最為出名。只要到了熱海,你就能隨處感受到噴薄而出的綿綿熱氣,與北海濕地相比簡直就是冰火兩重天。這里常年霧氣繚繞,云山霧罩,猶如仙境,其中最著名的是熱海大滾鍋,聽這名字,是不是已經(jīng)全身發(fā)熱?
三、疊水河瀑布
大盈江的流水流經(jīng)此處,由于四周都是懸崖峭壁,流水從30米的高巖上跌落,形成了這大自然的奇觀,響聲雷動,水花四濺,非常壯觀,大有武俠小說里隱世高人在此修煉的既視感。
四、銀杏村
一萬余畝的銀杏,開滿村莊,開遍山野。深秋時分,如果你來到銀杏村,杏葉鋪滿地面,鋪滿村落小屋,滿目金黃,漫步于村間小道,猶如置身于童話世界,很是震撼。秋天的的極致美,其實就是銀杏村的樣子。
五、和順古鎮(zhèn)
如果你去過杭州的烏鎮(zhèn)周莊,和順古鎮(zhèn)更不能錯過。全青石板的小道,百年古老建筑群就像一個“筑夢”老人,在這里真正體驗慢生活。古樸、小資、遠離塵囂,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原來還可以這樣過。最具有古鎮(zhèn)代表性的是陌禾舒馨溫泉酒店,一家真正的民宿,美得讓人窒息,如世外桃源一般,讓人不知歸途。把生活過成詩,無非就是這個樣子了。
4. 滄源旅游景點攻略
臨滄博尚的秋天最美,隨著入冬的來襲,可愛的村民們在機場附近種植大片的油菜花,入秋時節(jié)一片綠意怏然,讓游玩的游客們流連忘返,看著剛出微黃色的花朵,一林林、一片片,映襯出一幅美麗的畫卷,讓人過目不忘,這就是臨滄博尚一片秋天點美景。
5. 滄源縣原始部落
《云南蟲谷》里的遮龍寨取景于云南滄源翁丁佤寨,茅草屋和牛頭樁是寨子的標志性景觀,這是中國最后的一個“原始部落”。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曾經(jīng)將翁丁佤寨,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的民風民俗是整個佤族地區(qū)文化傳承發(fā)展的縮影,是世界佤文化的源生地、是中國部落文化最后的活體、是佤族文化的活態(tài)博物館。
6. 滄源縣原始村落
《云南蟲谷》劇中神秘的遮龍山和遮龍寨,其實遮龍寨的原型就是云南翁丁村大寨,位于云南省臨滄市境內(nèi),屬于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xiāng)管轄,村域面積6.3平方千米。
翁丁村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原生態(tài)佤族村,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藝術審美、科學研究、村落格局和建筑價值,是恢弘的佤族司崗里史詩的完美呈現(xiàn)。
7. 滄源佤族原始部落景點
滄源是中國佤族的主要聚居區(qū)。臨滄素有“妙香佛國”之稱,受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而相互影響,但以小乘佛教為主。宗教上有些差異,有些獨特的禁忌,了解一下是對人的尊重,但這些跟治安無多大聯(lián)系,再說除了西藏的佛教和其他和伊斯蘭教的地區(qū)外,中國各地宗教都沒有完全滲透到各個領域去。所以說滄源地區(qū)民風是淳樸的,治安也是非常良好的。另外治安的好壞直接相關的是人口的流量,大城市地區(qū)的治安問題分明要比中小城市和農(nóng)村地區(qū)的多,農(nóng)村基本都是熟人社會,外來人口少,治安問題也少。
下面是一些佤族的禁忌和風俗習慣。
禁忌:禁忌: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里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shù)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桿,說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進入。
佤族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后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種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后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
8. 滄源原始部落圖片
簡稱原始社會
原始部落沒有等級,原始部落只按照祖先傳統(tǒng)處理事務,一開始人類沒有任何所謂的制度和法律,只有傳統(tǒng),為了不讓其余人餓死,保持人口以應對兇惡動物和外部災難,所以是財產(chǎn)均分制度,一旦有了酋長就有了等級,就是酋長領地制度,這就不屬于原始社會了。
9. 云南臨滄滄源原始部落
截止2019年,原始社會的起始距今約170萬年,截止距今約4088年。
一、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第一階段,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于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約前2070~前1600)的建立。
二、階段分類
1、舊石器時代
(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于人類體質(zhì)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
2、中石器時代
距今15000~10 000年至8000年,以石片石器和細石器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人類物質(zhì)文化發(fā)展過渡性階段。
3、新石器時代
始于距今8 000年前的人類原始氏族的繁榮時期。以磨制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石鏟,琢制的磨盤和打制的石錘、石片、石器為主要工具。
4、在新石器時代末期,人類已使用天然金屬,后來學會了制作純銅器。
但是由于純銅的質(zhì)地不如石器堅硬,不能取代石器,這一時期也稱為金石并用時代。到了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左右,人類學會了制造青銅,進入了青銅時代。到了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隨著鐵器的使用,人類進入鐵器時代。
擴展資料:
在原始社會,通過道德規(guī)范、宗教規(guī)范特別是習慣來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氏族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chǎn)和生活中逐漸形成和演化,世代相傳,成為氏族成員內(nèi)在需要和外在自覺的行為模式或行為慣性。
這些社會規(guī)范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財產(chǎn)繼承、漁獵耕種、產(chǎn)品分配、血族復仇等方面,如嚴禁氏族內(nèi)通婚、相互幫助、實行血族復仇、組織漁獵、采集和原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平均分配產(chǎn)品、共同舉行宗教儀式、參加氏族公共事務的討論和管理等。
這些社會規(guī)范是由生產(chǎn)力極端低下所決定的,與當時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社會關系相適應,維持了原始社會的生產(chǎn)秩序和生活秩序。
原始社會以習慣為主的社會規(guī)范體現(xiàn)了全體氏族成員的共同利益和意志,依靠氏族部落領袖的威信、社會輿論和人們的自覺遵守來保證其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