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乘坐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到太空的是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整,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發(fā)射升空。10月15日9時34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工作正常,航天員楊利偉報告“感覺良好”。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從太空歸來,平穩(wěn)著陸于內蒙古中部草原。
2. 乘坐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到太空的是誰
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號在蘇聯發(fā)射升空。蘇聯莫斯科電臺同時廣播了一則消息:“尤里·加加林少校駕駛的飛船在離地球169和314千米
3. 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是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1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
目前,我國已經發(fā)射了5艘神舟號無人飛船和6艘神舟號載人飛船,今年4月還發(fā)射了我國第1艘貨運飛船天舟1號。神舟號系列載人飛船的每一次發(fā)射都是在前一次發(fā)射的基礎上向上提高一步,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未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其中我國發(fā)射的第1艘宇宙飛船——神舟1號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應該永遠銘記。
1999年11月20日在我國航天史上是重要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我國第1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1號由我國第1枚載人火箭長征-2F送入到九霄云外。神舟1號飛船在太空飛行了21小時11分、繞地球14圈后,于北京時間11月21日凌晨平安著陸在內蒙古預定區(qū)域。因為這是我國首次發(fā)射宇宙飛船,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技術、設備、人員全是新的,所以被稱之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自創(chuàng)業(yè)以來的破天荒驚人之舉。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考核了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和關鍵技術的可靠性,為我國發(fā)展載人航天事業(yè)發(fā)展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它證明了我國新研制的宇宙飛船和載人火箭性能優(yōu)良,新建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和航天測控網具有先進水平;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國人千百年的飛天夢想從這一刻起開始一步步走向現實。
本來,從戰(zhàn)略上考慮,這次發(fā)射主要是進行長征2號F火箭的可靠性試驗,以檢驗新型載人火箭的真實性能。但當時國外市場沒有現成的發(fā)射衛(wèi)星的合同,國內也沒有合適的發(fā)射任務。那么,首枚長征-2F火箭發(fā)射什么呢?有人建議打一個“鐵疙瘩”進行亞軌道飛行,讓它在太平洋濺落,純粹檢驗火箭性能如何。但很多人反對,因為這么做沒什么效益,回收時還得花很多錢出動艦船去搜尋。最終,經過專家充分論證后決定,將正在研制的神舟號飛船的地面電性測試船經過適當簡化改裝成試驗船,與運載火箭同時發(fā)射試驗,進行第一次試驗飛行,達到能“上得去,回得來”的目標,旨在通過考核火箭來促進飛船研制,從而推動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fā)展。
神舟1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3個艙和1個附加段組成。此次發(fā)射首次著重考核了我國宇宙飛船系統(tǒng)的艙段分離技術、調姿制動技術、升力控制技術、防熱技術、回收著陸技術這五大關鍵技術的可靠性。因此,神舟1號采用了最小的配置,飛船系統(tǒng)中的結構與機構、熱控、電源、制導導航與控制、數據管理、推進、測控通信、回收著陸、環(huán)境控制與生命保障9個主要分系統(tǒng)參加了飛行試驗,有效載荷、乘員和儀表照明分系統(tǒng)的少量設備也參加了試驗,飛船的軌道艙沒有進行留軌試驗。
其最主要的任務是檢驗一下我國飛船的返回技術。載人飛船返回的落點偏差允許值一般為:縱向(航向)正負15千米,橫向正負9千米;無人飛船的偏差可以稍微大一點,縱向為正負30千米,橫向為正負18千米。而作為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的神舟1號落點就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偏差僅為12千米。時刻關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一些國家得知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成功飛行的消息后,帶著猜疑和驚詫紛紛發(fā)表評論,多年來一直秘而不宣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通過這次飛天壯舉,震驚了國內外。
其實,由于神舟1號飛船是由電性船改裝的,只研制了2年時間,性能并不完善,之前也沒有同運載火箭和發(fā)射場磨合過,所以包括一些程序編制和調試工作等問題是在發(fā)射場最終解決的。不過,經過克服重重困難,神舟1號終于在11月20日順利升空。飛船返回艙外部特制的燒蝕式防熱層在進入大氣層時,經受住了高溫的考驗,有效地保護了飛船返回艙。
這次飛行試驗證明,發(fā)射神舟1號的長征2號F火箭所采取的提高可靠性、安全性的設計方案,飛船的三艙構型和艙段分離、返回控制及著陸回收等關鍵技術,“三垂一遠”測試發(fā)射控制模式,以S頻段統(tǒng)一測控系統(tǒng)為主的陸海基載人航天測控網、天地大回路控制方案,著陸場選址與軌道設計,黑障區(qū)測量和空中為主的搜索救援方案,等等,都經受住了飛行試驗的考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頂層設計方案正確,工程總體技術要求合理;各系統(tǒng)設計方案達到了工程總體下達的技術指標要求;系統(tǒng)之間協(xié)調和匹配,電磁環(huán)境基本上兼容。這次飛行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為今后進一步完善正(試)樣產品設計,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積累了寶貴的數據,為工程后續(xù)任務的實施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其中在飛船系統(tǒng)方面,從火箭起飛直至返回艙著陸,神舟1號工作正常,性能良好,完成了各項規(guī)定動作,成功地實現了升力控制返回,返回艙安全準確著陸。它表明,我國已基本掌握了宇宙飛船艙段分離、調姿和制動、返回升力控制、防熱和著陸回收等關鍵技術。
在神舟1號飛船上還搭載了一些物品,有各種旗幟、郵品、農作物和中草藥種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蘿卜等品種以及甘草、板藍等中藥材,以及有利于心腦血管疾病藥物開發(fā)的生物活性菌株。飛船的返回十分成功,搭載的物品完好無損,飛船的密封性、抗輻射性、耐高溫性完全符合設計要求。
特別需要提及的是,神舟1號試驗飛船搭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被作為全體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一份特殊禮物,贈送給了澳門特別行政區(qū)。1999年在建國50周年大慶后的12月20日,分離400年的澳門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億萬中華兒女看到了這兩面象征我國主權和尊嚴的旗幟在澳門冉冉升起。
神舟1號飛船突破了多項宇宙飛船的關鍵技術,使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后世界第三個獨立掌握宇宙飛船天地往返技術的國家。
4. 世界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
第一位進行太空的人是誰?估計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加加林,他是前蘇聯著名的飛行員和宇航員,全名為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在1961年4月12日,他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在很多人眼里,加加林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是名副其實的蘇聯英雄。
5. 乘坐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到太空的是什么人
加加林成為翱翔太空的首位宇航員,歷史將永遠銘記他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9:07,萬眾矚目的時刻終于來臨,蘇聯政府從拜科努爾發(fā)射場發(fā)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一號,加加林身穿重達90公斤的肥厚太空服,脫離地球吸引力飛到301公里之外的太空軌道上。